【博士生活】為什麼想念博士?職涯與人生的思考

最近有位朋友問我:「你為什麼會想回去唸博士啊?不是原本工作待遇不錯嗎?而且在美國找工作也不容易,況且你還抽到了H1B(美國的工作簽證)」他的語氣不是質疑跟嘲諷,而是真的純粹帶著好奇。他自己可能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對未來感到一點迷惘,所以想藉這個機會看看我對人生規劃是怎麼想的,也對我這個「放棄工作回學校」的決定感到有些不可思議。我想或許我可以借這個機會,整理一下自己的心路歷程,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做出這個決定的,也許能給同樣在思考這條路的人,一些不同的參考與視角。

我會先從引發我思考人生的兩件事情開始分享,我會一步不跟大家說我是怎麼得到回來念博士的結論。希望能幫助到跟我想過一樣事情的人。

故事1:米粒帶給我的反思

我記得是在碩士班的某一個下午,正在實驗室等著數據跑出來。當時腦袋放空,就讓Youtube自動播影片。突然跳出來一支影片,說是用米粒來量化亞馬遜創辦人 Jeff Bezos 的財富。

(這可能不是原本那部,但內容是一樣的。)

給懶得去看的人說一下,他的影片就用一粒米代表十萬美金,美國退休現在估計大概也就是一百萬多的美金,也就是10粒米,他一粒一粒的數,把 Jeff Bezos 的財富視覺化,基本上就是小山的存在,那是多少人一輩子賺的錢加在一起啊!

我看完並不只單純的驚嘆「哇他好有錢喔」,而是出現一種難以言喻的荒謬感。我想我以後去找工作,即使每年薪水穩定增加,未來也升到主管、領獎金,努力個三四十年,我這輩子可能也就賺到那幾粒米。我的努力,在工作上面會可能會受到的那麼多氣、委屈、加班爆肝,在 Jeff Bezos 甚至是其他富豪面前完全一文不值。那麼,難道我的人生就只是為了去追那些在別人眼中啥都不是的東西嗎?

當然,我不是說錢不重要,我知道很多人的家庭不是很富有,可能要分擔家計。我雖然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但我從來沒有為三餐煩惱過,也沒有要分擔家計的苦惱。車子、房子、穩定的生活,也都是我希望擁有的。然而,當我有一天不再為錢煩惱的時候,我還想追求什麼呢?
那支影片讓我第一次認真地對自己提出了這個問題。

故事2:不用想錢的生活

有一次在團契聚會中,我們被請求寫下一個題目:「如果不用擔心錢,有100件你想做的事是什麼?」我覺得這個活動很有趣,彷彿我們可以暫時脫離現實,好好地做一場人生的白日夢。我開始認真的想,寫下了環遊世界、找個太太成家立業等等。時間結束了,雖然我還沒寫完100個,但我在我的想像中,享受了一場美好的人生,我鼓勵大家也可以嘗試看看,也歡迎跟我分享你的前5個是什麼!

到了分享環節,我清楚的記得有一些人寫了他們想要買很多房子租給別人收租金。大家聽到這邊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但仔細想想,這件事本質上十分的矛盾。因為前提就已經是不用想錢了,但他們卻還是想著賺錢。那一刻我意識到,原來很多人對於「自由生活」的想像,其實還是困在金錢的邏輯裡。我在這裡並不是要批評這些答案大錯特錯,而是那一瞬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的價值觀可能早就被這個社會悄悄制約了。當要你想像一種不為錢活的生活時,很多人反而不知道怎麼想像。

這是我第二次思考,如果真的不用為錢煩惱,我想要怎樣的人生?什麼才是我真正熱愛、在意、想投入的事物?

財務自由後要做什麼

財務自由這個詞,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終極目標,有足夠的被動收入、不用再為工作賺錢,可以想幹嘛就幹嘛。但我認真一想,我其實一點也不擔心我能不能財務自由,或許我就是有一種謎之自信,相信那一天一定會到來。我比較擔心的反而是想幹嘛就幹嘛的那個「幹嘛」究竟是什麼。如果我找到了那個幹嘛,並且在財務自由以前就先做了那件事,那我不就是賺到了嗎?財務自不自由就不再是我的煩惱了。

我一直很欣賞Warren Buffett (華倫·巴菲特),不排除因為他很有錢的因素,但我更喜歡的是他對投資跟他的工作的態度。我看了很多關於他的書,他對於投資的態度,就像他在玩一場數字遊戲,即便他賺得盆滿鉢滿,他的生活方式沒變,他的工作沒變,他每天做的事也都沒變。今年他94歲才說要退休,就知道他並沒有覺得錢夠了他就不想做了,而是他找到了真的喜歡的事,一路做到了人生的盡頭,我希望我也可以成爲他這樣的人。

這讓我想到一句話

Do what feels like play to you. But looks like work to others” – Naval Ravikant 

翻譯過來就是,去做一件你覺得在玩,但別人覺得是工作的事。我覺得這就是職涯的答案了。

我有好奇想知道的事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事情對我來說才算是「在玩」呢?我一直對人類的大腦深感興趣,特別是關於如何用意識來控制外部設備的領域,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腦機介面或腦機接口。如果有一天,我能戴上一頂自己設計的帽子,進而控制一雙機械手臂,甚至是一架無人機,那對我來說,將是一個無比吸引人、充滿樂趣的計畫。畢竟,人類對大腦的了解仍相當有限,而「意識控制」背後的機制也還有許多未解之謎。即使最後無法完全實現理想,只要能參與這樣的計畫,就已經讓我感到非常興奮了。我想,這會是一個值得我用一輩子去追尋的目標。

目前念下來博士班的感受

我必須說,博士班的第一年上了很多課,並不是每一門我都喜歡。一方面是課程進度太快,讓我難以靜下心來深入學習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內容;另一方面,有些課的內容與我的研究方向關聯不大,也較難引起興趣。當然,也有壓力很大的時候,要應付考試、準備報告,但總體來說,我其實還蠻享受這一路走來的過程。現在手邊有許多可以探索的題目,學校資源也很豐富可以免費讓學生去玩,知識上也還有許多尚未涉獵的領域等著我去了解。也許是我跟到一位理解學生的指導老師,讓我可以在研究的同時享受生活,又或者是還處在所謂的博士班的「甜蜜期」吧。總之,比起之前工作的日子,我現在的確更喜歡博士班的生活。

總結

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我也必須要向現實妥協去找一份工作,畢竟可能以後要成立家庭、買房、照顧父母等之類的,也不知道以後想做的事會不會變,又或是學術界的壓力會不會很大導致我沒有生活,感覺還是有蠻多不確定性的。但我還蠻幸運的在目前為止可以回來念博士班,家人也都蠻支持的。希望你看完我念博士班的思路有激發你的更多思考,如果你最後也決定踏上這條路也希望你可以開心的念博士囉!

對我經驗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博士班的第一、二學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