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活】申請美國博士班失敗了?3 個心態調整與 3 個行動策略幫助你找回自己

最近美國博士班陸續放榜,跟所有申請一樣,幾家歡樂幾家愁。錄取的當然是恭喜,可以進一步追逐你的夢想,在未來幾年內都有比較確定的目標。但相信會來看文章的人,可能是結果不如預期,一定難免會感到挫折與迷惘。這篇文章將從心態與行為兩個方面,幫助你理清思緒,可以進一步對未來做計畫。我其實也不是第一次申請博士班就錄取,所以最後也跟你們分享我第一次申請博士班被拒絕的經驗跟心情,希望可以安慰跟鼓勵到你們。

博士班錄取統計數據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美國博士班的錄取率究竟是多少。每年的錄取率會因學校、科系、申請人數等因素有所不同,但根據2024 年 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CGS) Report 的數據顯示,美國博士班的整體錄取率約為 21%,而頂尖學校的錄取率更低,僅約17.8%。當然,這些數據可能無法完全反映各個科系的實際情況,但能提供一個大致的參考。重點在於,申請博士班真的不容易,錄取與否牽涉到許多因素,並不代表你的能力不足。能夠決定申請博士班的人,一定都具有優秀的學術背景與強烈的學習動機,即便如此,最終被錄取的仍只有約1/5。今年因為美國政策的關係,很多中央政府的研究funding都被砍了,錄取率應該比往年都在更低。因此,沒有被錄取才是更普遍的情況,若這次結果不如預期,請別過於自責或沮喪。

心態調整

其實,我覺得心態的調整是最關鍵的。決定攻讀博士班,通常代表內心已經經過深思熟慮,並下了很大的決心踏出這一步。然而,當申請結果不如預期,計畫被迫改變時,這樣的落差往往讓人感到難以釋懷。

這種心情可能是複雜而矛盾的——一方面或許會感到鬆一口氣,覺得暫時不必面對博士班的巨大挑戰;另一方面又可能感到挫折與自我懷疑,質疑「我已經努力這麼久了,為什麼沒有得到回報?是不是我不夠好?」

這些情緒都很正常,但我們可以一步步釐清,找到前進的方向。

1.不過度責怪自己,知道運氣與環境佔了很重要的部分

我在之前的文章也說過,美國博士班的錄取涉及很多因素,除了你本身的學術能力,還包括招生名額、教授的資金、研究方向的契合度、申請當年的競爭狀況,甚至今年還有政策的不確定性。這些都不是你能完全掌控的,即便你是所有申請人裡面的第一順位,其他條件沒滿足也是無法錄取你,因此別過度責怪自己。當然你也可以消極的說這麼困難的環境也是有人錄取啊,但永遠都有人比你優秀,比你運氣好,並不代表你不夠努力或不夠優秀。況且這樣的想法對你也沒什麼益處,不如積極的換個角度想,申請博士班本就是一個高度競爭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你能決定申請並完成申請這一步,已經證明了你的實力與勇氣。因此要給自己多一點肯定與理解,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懷疑自身的價值。

2. 博士班每年都招生,還有機會明年再戰

每一年的博士班申請情況都有所不同,許多學校每年都會持續招收新生。這意味著之後仍有許多機會,這次的失利並不是終點。如果你還是對攻讀博士充滿熱情,完全可以把這次經驗作為養分,針對不足之處進行改進,明年再戰。所以不要因為這次的結果而消極的否定自己,你現在的努力並不會白費,反而可能成為之後申請成功的重要基石。因為流程你都熟悉了,準備資料也都有雛型,之後只要修飾多一點就好,不需要重頭來過。我自己也是在第三次申請博士班時才錄取,在沒錄取的時候雖然有點失望,但也讓我有更多時間檢視自己的目標與能力,並做更充足的準備,每次的失敗都讓我下一次有調整的方向。因此,只要你還保有熱情,未來依舊充滿可能性,請相信這一次努力是在為你的夢想鋪路。

3. 博士班不是唯一的出路

雖然博士學位對於學術研究與專業發展有極大助益,但人生的道路從來不只有一條。如果沒辦法錄取博士班,並不代表你的能力不足,也不代表未來的發展就會受限。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在學術以外的道路上發光發熱,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你可以選擇進入產業界累積實務經驗,是很好拓展技能與累積財富的重要方式,業界提供了更清晰的目標以及更優渥的報酬,還可以學習很多更實用的技能,不像學術界,常常都在忙一些以後可能用不到的東西。

如果你的目標還是希望待在學術領域,因為你喜歡比較自由的思考、研究,那也沒問題,博士班也不是唯一的道路,可以考慮擔任研究助理、專案助理,或加入研究機構、醫院、非營利組織等等,這些組織可能比較沒有賺錢的壓力,所以研究也比較自由。偶而還有機會與學界專家合作,進一步強化學術的能力,未來若想再次申請博士班,也可以再從這邊出發。

再者,許多產業與學術也有高度關聯,很多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工作像是生技、醫療、人工智慧、資料科學等領域,這些工作有一定研究上的挑戰性跟自由度,同時又可以讓你在未來的職場有競爭力,還提供比學術界更好的薪水,何樂而不為。

總之,這次申請失利也許是個契機,讓你有機會重新思考自己的興趣與目標。只要願意嘗試,保持學習與成長的思維,無論最後你選擇哪條道路,未來依舊充滿無限可能。

行為調整

調整好心態後,行為上的調整同樣重要。無論是處理當下的事務、準備再次申請,或是規劃未來的方向,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積極著手進行的部分。

1. 處理好手邊工作,避免自暴自棄

申請失敗的確讓人難以釋懷,尤其當你已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心力,卻沒有等到理想的結果,這樣的失落與挫折感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你可以先給自己一點時間消化情緒,然後靜下心來,專注於眼前的事務。做好當下能掌握的事情,這不但可以讓你穩固自己的基本盤,也會成為你未來重新出發的重要支撐。

或許此刻你的未來規劃與期待都有所改變,甚至讓你感到迷惘,但要相信,眼前的每一份努力都不會白費。持續在你的角色中發揮所長,無論你是一名學生、研究員,還是職場工作者,完成手邊的工作對於再次申請或未來其他人生目標,都是重要的積累。這樣的做事態度不僅能幫助你迎接新的機會,更是一種對自己負責並尊重過往努力的自己。

2. 檢視申請材料,釐清需要加強的部分

如果你還有要準備未來的申請,你可以過一段時間沈澱後,仔細回顧你的申請材料,並尋求其他有經驗的人的建議。你在看的時候或許會發現有很多地方還不完美,不知道那時候自己為什麼就交出去了,我自己就是這個情況。

以下是我覺得你可以看看你的申請材料能不能加強的地方,給你做參考:

  • 履歷:是否有符合規格?是否讓看的人一目瞭然?重要的經歷是否有寫到?經歷的內容是不是有突顯出個人的特長?
  • 研究計畫:是否明確且具體?是否與目標學校的教授研究方向契合?是否有明確解釋你的經歷如何帶領你最後決定了這個方向?是否有想到未來的可能方向?
  • 推薦信:推薦人是否知道你的目標?是否要更換推薦人來凸顯妳其他方面的長處?
  • 考試:是否要利用多出來的這一年準備考試增加自己的英文能力,或讓分數更有競爭力
  • 面試:可以把這次還記得的面試題目先寫下來,之後申請的時候做準備!

3. 尋找其他可以達成目標的出路

做最好的準備,但也要作最壞的打算。我看過網上有些人說他努力不懈的一直申請博士班,申請了5、6年都沒申上。我其實覺得有點浪費時間,彷彿生命都為了這件事而停止。當然如果你是真心想念,為了達成學術上的成就,我並不反對,但也可以同時尋找有沒有其他方法一樣可以達成你心中的那個目標。

我當年就是覺得我雖然沒申請上博士班,但我依舊對人類大腦的研究以及相關產品十分感興趣,我就想說我能不能結合我對於生醫工程的知識,成為一位金融投資家,未來專門提供資金給有想法要發展腦機介面的人去創業。又或是我可以進入相關的新創公司當管理者,藉由我在這領域的知識以及學習新的管理學問,推動project 的進行。

懷抱這些的想法,我就同時進行了多方的嘗試,我因此考了CFA level 1建立基礎的金融知識,如果我後來沒錄取博士,我現在就是在準備level2 的路上了。如果想看我怎麼準備CFA考試的可以看這篇

我還在在任職的公司拿到Lean Six Sigma 綠帶認證,學習到精實管理與流程改善的能力,並且在工作中實際做了這些方法用以提升專案效率。大家如果有興趣聽我說說我在公司拿到綠帶的過程也可以留言讓我知道,我之後也可以分享!

總之我覺得那年沒錄取博士班對我來說是個祝福,我嘗試了更多不同的方向,現在念博士也更有底,覺得我假設當初真的高估了我自己,最後唸不下去,我也有一些資格跟方向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不會覺得有非念到博士不可的壓力。讓我在做研究上面可以更沒有壓力的有更多想法

申請失敗經驗分享

念完碩士就要的時候,第一次申請了博士班,其實我都不太想算那次的經歷,因為我啥都不知道,以為申請博士跟申請大學一樣,所以就隨便寫一些比較general的。當時也確實沒有什麼目標,然後就隨便投了大概4.5間學校,我現在也忘記當時選的學校是哪幾間,標準是什麼,幾又可以知道我多隨便。但可能也因為實驗室的老師那時候有點想留我,我想說應該穩了就非常隨便。殊不知結果出來了,沒有一間學校錄取我,我甚至連面試都沒有拿到,我自己的學校也不例外。老師特別來問我申請還好嗎,我說沒有被錄取,老師說他明明就跟commitee 的人說過了等一等,他說他去幫我問問,過了大概一個月,他問我要不要讓他去跟commitee的人再說說。我那時候心情蠻沮喪的,覺得不需要了吧,而且我的老婆也在不同城市找到工作了,所以我就決定拒絕了並開始找工作,最後也順利的找到工作,但心裡覺得悶悶的,那時後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失敗。

第二次申請是我在工作半年之後,覺得還是很想在學術上有所精進所以就遞交了申請,那時候對我的申請資料做了比較多功課,也請之前學校的writing department多次幫我修改我的personal statement,已申請資料來講,我覺得我準備的很充足了。但我那時候對於學校跟老師沒有做太多功課,因為那時候在工作沒太多時間看,也因為不想跟老婆分開太遠就決定只投附近的幾間學校。我本來念biomedical engineering 科系的,我因為沒做太多功課,只因為都沒看到附近學校有biomedical engineering 的系,我就決定投神經科學的博士班,而通常這都是在心理系下面的,我幾乎沒有相關背景。但應該是因為這次放了更多心思在申請資料上,申請了5間,順利的拿到了2間的面試,最後依然是無功而返。那時候非常的自我懷疑,而且畢竟都拿到面試了,完全就功虧一簣,覺得是不是我面試出了什麼問題,或是我其實就是一個不討喜的人,反正心中的想法十分的雜亂。我後來過了半年去看那時候面試我的那些老師的website,他們那年也都沒有收學生,所以可能不是我怎麼樣,可能單純就是他們沒錢收博士生而已。

總結

我第三次申請當然是有申請上,但畢竟這篇文章是在分享申請失敗的經歷,所以我就在之後的文章跟大家分享吧。總之希望這些我在心態面的調整跟在行爲方面的調整,還有這些失敗的經歷,可以鼓勵到你。通常第一次就成功叫幸運,第一次失敗叫正常,只要在失敗中有所學習,下次做得更好,相信你可以在人生中不斷地成長前進。不要灰心,一步一腳印地堅持下去吧!如果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跟我分享喔!如果有在考慮明年申請美國的博士班的朋友們,也可以參考並收藏我的另一篇喔!大家加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