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因為搬到郊區,所以不得不買了一台新車。在美國生活,沒車非常的不方便,買車幾乎是必經的過程。對留學生,或是剛來美國工作的年輕人來說,第一次買車往往會覺得緊張又複雜:價格怎麼比?怎麼跟車商談?會不會被坑?
我這篇文章就整理了些在美國買車的流程、比價方式,以及與車商溝通的小技巧,幫助你更有信心地買到合適的車。我先說,依照我的方法你可能沒辦法撿便宜,買到特價很多的車,但可以讓你以合理的價錢買到車。

買車的準備
知道你的需求
簡單來說,就是你要知道你想買什麼車,可以從下面幾點開始入手
- 用途:通勤?長途旅行?家庭用?
- 車型:Sedan? SUV? Pickup Truck? Mini Van? Coupe?
- 品牌:品牌理念你喜歡嗎?會不會常常需要維修?舒適度?
- 車款:什麼樣的車款符合你的需要?網路上評價怎麽樣?
- Trim Level:同樣的車款配件也都不一樣,可以看看你喜歡哪些配件
- 預算:大概可以付多少?貸款還是現金?
- 新車 vs 二手車:新車價格高,但保固比較齊全,心裡也比較安心,二手車會便宜,但範圍比較廣,需要做的功課也比較多。
這一步其實很難,因為車各有各的好,有時候有這個就沒有那個,兩個都要有價格就又上去了。我會推薦你先列出幾個你沒辦法讓步的要求,比如說油耗一定不能高於25mpg、或是椅子一定要皮的、價格不能高於多少。這樣在煩惱的時候才能果斷的做決定。
蒐集資訊
其實這一步應該是跟前一步同時進行,邊看邊確認你的預算跟車的規格、性能、內裝符不符合你的要求,然後調整你想要的車款。
搜集的資訊我覺得分成三方面,第一個是關於車的內裝、性能等等,Youtube上面有很多人介紹,詳細的比較也都可以在該車的官網上找到。
第二就是價格,美國買車的價格我覺得是蠻透明的,很多網站上都有,我推薦的如 Kelley Blue Book (KBB)、Edmunds、Cars.com、Carfax,輸入你所在的郵遞區號,年份、車款、里程數就可以查車價區間。我個人蠻推薦KBB的,因為我跑了幾間車商,他們都會說我們就是依照KBB的價格訂的,但其實常常都不是,所以你要先去看,確定他們說的是不是真的。
第三就是你們州的手續、稅務怎麼算。美國每個州收的費用略有不同,你要先去看看你們州是怎麼算的,有些車商會給你加一些有的沒的的費用,尤其是現在又有高關稅,車商會寫什麼Government Fee什麼的,聽起來好想很合理,其實可能是不應該收的費用,在後面議價的時候可以看到提出來。這些在Reddit上面別人的報價單上面可以找到,你就搜尋「你要的車/你的州/OTD」就大概能找到。
試駕
其實就是聯絡車商,說你要試駕哪一款,如果是要買二手的,就跟他說你要試駕哪一台。說的時候盡量詳細點,比如說什麼車款、什麼配件、什麼顏色等等的,偷偷透露一點你是認真要買,並且有做功課的,這樣他們也會對你比較認真,不會忽悠你。
去試駕的時候不一定就是你要買了,聽起來像廢話,但有些人就是會很緊張,覺得開了他的車,喝了他的飲料,不買不好意思,加上車商有些會比較咄咄逼人一點。你其實就說出你的真實狀況,什麼時候要買車,甚至可以跟他們說你還要看什麼其他牌的車款,有時候他們會說出你沒想到的他們車的優點,又或是他們會給你優惠之類的。
議價技巧
議價心態
其實你走進車商,他們也知道你想要最便宜,最好是免費送你。但車商想要的就是能以多高價賣你就多高價。所以身為新手的我們,不要想著我要怎樣大殺四方,一直煩到他用很低價賣你。通常這樣車商也會很不爽,口氣很差,到最後大家心情都不好,我覺得沒必要。
我覺得比較好的心態是,我就想用合理的價錢買到我想要的車,如果你開價我的可以,跟我搜集到的資訊差不多,即便多讓你賺個幾百塊也沒關係,大家都開心,當然前提是價錢要合理。
先做功課再談
車商通常希望你對於性能、配件、價錢都不知道行情,這樣他們才有利可圖。所以第一件事就是知道你要買的車款加上配件,合理的價格是多少。通常我覺得能殺的空間大概不會超過5%,就是說,如果之前說的KBB上面的價格是大概是30-32K,車商就不可能賣你28.5K以下。通常車商都會開個33.5K,高於但很接近合理區間,然後會跟你說我們車廠有送你維修折價什麼的,但你心裡要知道那個說是送你的維修,其實就是你多花了比合理區間上限32K多了1500塊買來的,看你需不需要。
認真看他給你的報價單
這就是我覺得很多人不喜歡車商的原因,你試駕完之後,他們就會給你個報價單,上面會有很多數字,車商常常會偷塞一些東西進去,比如說腳踏墊啊,後備箱墊啊之類的。那些東西的確是有在你剛剛試駕的車上面,但我沒說我要啊,有些車商就會偷偷加進去,如果你就這樣買的話,沒錯,你是會有這些配件,但你可能不需要,還是花了額外的錢。
總之,看到數字不要慌,一項一項看清楚、問清楚什麼是什麼,不需要的叫他幫你拿掉,這樣才知道正確的價格是多少。
利用一些優惠
我也不是在打廣告,就是分享一下。如果你要買新車,可以辦個Costco會員,一年幾十塊,利用Costco Auto Program,他們會讓車商再給你折個幾千塊,應該是蠻划算的吧。以我去的車商給我的報價單,我看過折了3、4000的,雖然他們一開始開價就比合理的高,折完才進入價格的合理區間,但至少還是讓他進了合理區間。我聽說Sam’s club還有其他wholesale club也有,但因為我只用過Costco的,所以其他你們可以自己探索。
再來就是車商自己網站上有些也會提供一些優惠,像是什麼7月優惠折500之類的。去試駕前可以先上該車商的網站看一下,有時候你不問,他就不會給你扣掉,等到之後才發現就太晚了。
要談Out-of-the-door(OTD) Price
中文來說就是落地價,OTD Price之所以重要就是他免去了很多麻煩的這個要這個不要,還有手續費啊、稅務之類的。就不會讓你在聽完價錢覺得合理,結果費用加一加又上去了。
多跑幾間車商
其實我是沒有很推薦看很多家,選個離家近的,有什麼問題,如果車還在保固裡面的話也比較好修。但如果真的便宜很多還是可以考慮,因為即使是同品牌的同一款車,不同車商開的價格差異可能高達數千美金。如果真的要的話可以比個兩三家,看看哪一家最便宜。但以我的經驗來說,基本上都差不到幾百塊,不值得花那麼多時間去很多家車商議價,當然如果你就是要很便宜,我也看過網上別人問了10幾間,最後比合理價便宜了1000多塊。
議價的時候
我的經驗是,車商不喜歡無下限的議價。你如果沒有一個你想要的價格,一直說再便宜一點,即便他真的可以給你再更低的價格,他也會跟你說,這是最便宜了,因為他不知道你會不會再殺,所以就算你轉頭就走,他也不會挽留你。
好的議價策略是讓他知道,你只要能夠到這個價格我就會買,你如果說不行,我就會走。當然你設定的價格不能太誇張,就像我前面說的,如果他合理價格區間在30-32K,你可能說我31K,你可以心裡加一下手續費跟稅之類的,例如說OTD 33K,我就會買,要說一個具體的數字不要再說區間了。通常如果車商覺得可以他就會給你,或是也有可能再跟你多拿個500-1000,如果你覺得可以接受就買吧。
常見的陷阱
講一下我想到一些常見會讓你多花錢的地方
- 加裝配件:就像前面說的,車上有可能在報價單上加上例如鍍膜、防鏽、車窗貼膜、腳踏墊等等,有時候價格還會偏高,這些都可以拒絕要求拿掉,當然如果你有需要可以留著。
- 奇奇怪怪的費用:前面也說過,去之前確認該州的各項費用大概是多少,不要讓他加一些奇怪的費用。
- 月付款優惠:很多車商常用「X.XX% APR」之類的來吸引人買車。但在借款的時候,單據上面可能會寫只有前幾個月之類的,如果你是用車商的車貸買車的話要注意看清楚條款是什麼,以免被誤導。
- 保固方案:有些車商會自動幫你選最長的保固,那個不是必需品,而且是要額外付錢的,你可以評估再決定,一般的車本身就有一定年限的保固,延長不一定符合你的需要。
總結
在美國買車,其實就像做一場資訊戰:資訊多的贏,資訊少的輸。我當然也不是經驗豐富,每天都在買車。相信大家也是久久買一次,買一次開很久。但車又不是特別便宜,所以買的時候還是要多搜集資訊,才能讓你以合理的價格買到喜歡的車。祝福你們都可以買到心儀的車囉!想要的話也可以分享一下你們都買了些什麼車啊!